返回顶部
提交表单
几年前,有家中小企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家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饰品公司,主要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工艺饰品。在我的专家团队接手之前,这家公司的薪酬改革,可谓充满坎坷。
这家公司,靠着极具创意设计和生产制造工艺饰品的优势,从为国际著名品牌进行ODM(即代为设计生产加工)和OEM(即代工生产)起家, 90年代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悄然成长起来。
迈入千禧年之后,成功转型为OBM即自主品牌制造商企业。
眼看着企业做大做强,问题却出现了。
早年间,也就是OEM和ODM时期,这家企业还是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公司,管理起来并不算难事儿。老板一手抓、一人管,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倒也得心应手。这是很典型的“股东价值形态”。
在这种价值形态下,公司形成了一套“谈判薪酬”。也就是说,员工的薪酬,基本都是老板根据市场情况而定。老板说给多少,就给多少。
这样的薪酬模式下,员工的工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板的态度。
只要和老板关系好,涨工资就是小事儿一桩;要是和老板关系差,老板看你不顺眼,那可就涨薪无望了。
渐渐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部门越来越多,员工人数已经远远超出了老板的视线范围。
老板已经无法对每个员工都了如指掌,员工心中开始慢慢形成一个共识,想要涨工资,想要发展好,就得和部门或团队老大处理好关系,和上司打好交道。
公司俨然变成了“江湖”,员工关注的焦点再也不是为企业贡献价值,而是人情世故讲上下级关系了。
职位行政级别的高低,也慢慢成了一个员工的“江湖地位”。“官本位”的问题日渐严重,员工们比的不是岗位的价值,而是职位行政级别的高低。
“谈判薪酬”逐渐变成“行政级别薪酬”,也就是谁的职位行政级别高,谁的工资也就高。职位行政级别上不去,自己本事再好也无济于事。
于是,大量员工把心思全都花在“怎么往上爬”上,对手上的“分内事”越来越不在意。
企业里所有人都在“抢官位”,甚至连从事技术研发的专业人员,也热衷于追求更高的“行政级别”,想着怎么提高自己的“官位”,而不是把心思放在创意设计和技术研发上;
一些在“官位”上没有建树的专业人员,感觉在公司前途无望,只能另谋高就,离开公司了,企业到头来为他人做了嫁衣。
如此一来,大批专业人才的流失,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公司高层痛定思痛,开始反思:
当初,自己之所以能做大做强,靠的正是拉起这么一支专业的队伍,在工艺饰品领域形成了创意设计和技术研发优势。如果专业人员陆续出走。再这样下去,只怕自己的技术优势将荡然无存,企业很快就会衰落。
这下,老板可真的着急了,短时间内,一连请了两家顾问公司,帮助他们做人力资源优化。
第一家顾问公司担心大刀阔斧的改革会让公司出现“短期休克”。
于是,在薪酬设计时畏手畏脚,许多地方不敢下手,只在该企业原本的组织架构和薪酬体系上做了部分优化。
一段时间下来,公司仍然没办法摆脱“行政级别薪酬”,员工们观念里的“江湖地位”还是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结果薪酬改革治标不治本,很快就失败了。
第二家顾问公司意识到“行政级别薪酬”阻碍了企业发展,想要借鉴阿里巴巴模式,将企业岗位分为P、M序列:P代表技术,M代表管理。
这样一来,公司就为员工的发展设计了两条道路:员工既可以向管理方向(M序列)发展,也就是俗称的“往上爬”;也可以向技术方向(P序列)发展,朝技术专家发展。
这样一套模式,理论上来说确实很不错,可以解决该企业的顽疾。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践证明,它非但没能起到效果,反而衍生出更多问题:
首先,这样一套大刀阔斧的改革方案,极大地冲击了企业原本的行政体系,让企业出现了大量不良反应,企业内部也产生了巨大的波动。
其次,这套“舶来品”无法真正引起员工们的兴趣。他们对“P、M序列”缺乏共鸣,完全“不感冒”,仍旧醉心于“快速升官”,对技术提升没多大热情。
即便有一些员工将重心放在“技术”上,也只是在“职称”级别上做文章,想着如何把自己的职称级别搞上去,并没有将重心放在创意设计和技术研发的改进上。
到头来,所谓的“P序列”也不过是员工“往上爬”的变相通道而已,失去了该有的价值。
两次薪酬改革,非但没有解决企业的人才流失、队伍素质下降的问题,反而冲击了行政体系,让企业文化也跟着变了味儿。这不仅让老板很受挫,也让公司很受伤。
后来,这位老板找到我,让我帮他想想办法。
说真的,一开始我对这家企业也不抱多大的希望,毕竟前两次薪酬改革的失利,已经对企业产生了不可逆的副作用。
这就好比,一个常年吃药的人,他的身体已经对药物产生了抗体。这时候,普通的药物已经很难奏效。无形之中给看病的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医治的难度。
这家企业,显然就是这种情况。
对他来说,常规药物是无效的,需要一味“猛药”,才能让这家企业真正健康起来。既然是猛药,就一定要对症下药,开在病根儿上。
可是,这家企业的病根在哪儿呢?
在做了一系列调查之后,我得出结论:这家企业的病根就在员工的思想上,在企业的文化上。
于是,我带领团队,深入到这家公司内部,详细地了解企业发展至今20年的历程,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重新梳理了企业的愿景使命、发展战略、组织构架、岗位编制,提炼出企业二十年发展的文化基因,重塑企业文化内核,确定了“创新、奋斗和贡献”的企业价值核心。
针对企业薪酬与“行政级别”和“职称等级”挂钩的模式,我与老板商量,决定“刮骨疗毒”,彻底摒弃前两家顾问公司的“行政薪酬体系”和“P、M序列体系”;
确定了以“岗位价值贡献”作为衡量标准的薪酬理念,并对企业中各个岗位重新进行了岗位价值评估,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责任与价值,强调了岗位的重要性。
事实也证明,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短短数月之内,通过梳理企业文化、进行岗位评估,利用薪酬的激励和引导,我们成功地让员工们从浮躁的企业氛围,逐渐回归到各自的岗位和工作之中。
如今,这家饰品企业已经从“薪酬阴影”中走出,重新确定了薪酬策略,建立了内外结合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启动了外部人才招聘计划,专业人才不断涌现,逐渐找回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员工们也少了一点“江湖儿女”的人情世故,多了一点职场人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奉献。
2022新作《成也薪酬,败也薪酬》发布
以上内容摘自我的新书《成也薪酬,败也薪酬》,书内有岗位薪酬评估和设计方法论的详细解读和对应案例,欢迎阅读。
文:转载公众号“瀚霆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