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提交表单
薪酬激励的根本和底层逻辑是什么?是人性。
从工业革命发展至今,现代薪酬设计的迭代已经走过了200多年,与薪酬对应的是管理者对“人性”的不断反思和突破性认知。一次次对“人性”认知的变革,构建起了企业薪酬激励的底层逻辑:
人性0.0时代“工具人”:工厂主没有意识到人性的问题,也不知道薪酬为何物,他们没有把员工当人看待。暴力和强迫,是他们对待工人的唯一方式。(18世纪后期)
人性1.0时代“经济人”:工资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到激励作用和保障作用,用物质激励和保障刺激员工。(19世纪后期)
人性2.0时代“社会人”:激励员工的方式不只是物质,需要时刻关注员工之间的关系,关心员工的心理变化和工作态度,培养员工的集体感和归属感。(20世纪初期)
人性3.0“自我实现人”:人性深处是对追求自我价值和梦想的渴望,员工的梦想就是最大的动力(上世纪40年代);
人性4.0“复杂人”:个性化时代,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焦点,要求满足多种不同的需求(上世纪70年代);
人性5.0“文化人”:用企业文化强化薪酬设计的底层逻辑,企业与员工命运共联,价值共享,相互理解,彼此信任的追求(上世纪90年代后)。
有句话是:人管人,累死人;文化管人,管住魂!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人们将目光聚焦在这个东方国家时,突然发现一个有别于西方经济发展的有趣现象。
当西方人都在讲“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希望通过员工的内驱力和独特的个性来为企业创造价值时,日本人却反其道而行,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日本企业家并不刻意主张员工发扬个体差异性和内在驱动力,而是希望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搭建起东方式的微妙联结,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密和信任的关系,实现命运共联,价值共享。
为此,日本大量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职员一旦进入公司,就像嫁到婆家的媳妇儿,进了一家门,成了一家人,终身都有了保障。
在特定的时期,这样的制度给予员工极大的安全感和彼此间的信任感。加上一年年累积增长的薪酬制度,极大的激发了员工的热情。
这种日本式的企业文化盛行起来,逐渐形成“文化人”假设。90年代,“文化人”模式被美国人学去,并与现代管理理念结合,进一步发展,形成“文化管理模式”,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企业文化。
无论是“文化人”假设,还是“文化管理模式”,都主张企业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利用文化将员工与公司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团队,激发员工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显然,在“文化人”假设中,企业希望通过良好的薪酬激励方式,实现与员工的价值双赢。
不过,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企业的文化内核必须符合时代精神,并且要以较为先进的价值观念作为基础。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促使员工进取和奋斗,也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竞争性。
与时代违背的精神,或是陈腐落后的观念,往往是经受不起员工考验的!比如,80年代流行于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就暴露出“过分捆绑员工”的问题,对公司和员工的发展反倒有所钳制,因而不适应现在企业的发展。
而阿里巴巴早期的“铁军文化”和淘宝网的“武侠文化”,以及华为早期的“狼性文化”和现在的“奋斗者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们那个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在那个时代形成了强大的企业文化凝聚效应。
这些企业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与自身在各个不同发展历史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工业革命发展至今,现代薪酬已经走过了两个半世纪。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对“人性”的不断反思和突破性理解。
从“工具人”时代的强迫劳动,到“经济人”时代的物质刺激和基本保障,再到“社会人”时期的精神激励和心理满足;进而发展到“自我实现的人”,对追求自我价值和梦想的渴望;意识到每个个体都是“复杂人”,要求满足多种不同的需求;再到“文化人”要求企业和员工命运共联,价值共享,相互理解,彼此信任。
一次次“人性”认知的变革,构建起了企业薪酬的底层逻辑,为企业薪酬增添了活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动力,还帮助企业梳理生产关系,提升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2022新作《成也薪酬,败也薪酬》发布
以上六种人性认知的变革,摘自我的新书《成也薪酬,败也薪酬》,书内有针对前面五种人性“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详细解读内容和对应的薪设计策略,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