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提交表单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种类越来越多,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思考:只看结果的绩效形式,真的那么有效吗?不一定!
下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从前有一个地主,让甲、乙两个长工为自己种地,并告诉他们,谁种地种得好,产的粮食多,他就分给那个人更多的粮食。
两个长工欣然同意。
于是,地主分别给两人一块地,让两人去种。甲长工分到的地靠近河边,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是一块“肥田”;
乙分到的地在山坡上,水源不足,土壤贫瘠,是一块“瘦地”。
结果,由于靠近水源、土壤肥沃,甲长工天天在树下乘凉,几乎不费力气,便有很好的收成;可是乙长工一年到头,勤勤恳恳,天天往山上挑水施肥,地里还是没长出多少粮食。
到了秋天,地主来收粮,发现甲的粮食多,乙的粮食少,便把“奖励”给了甲长工,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乙很不服气,向地主抱怨:甲收成高,完全是因为你给他的土地好,他一点贡献都没有。要是你也给我一块好地,我的收成一定比他好得多!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小米创始人雷军有句名言: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有时候,工作结果的好坏,往往与员工没有必然的联系。处在红利期的员工,往往无须凭借自己的本事,就能获得很好的业绩结果;
可是,处于非红利期的员工往往竭尽全力也无法达到同样的业绩结果。
这就像故事里的两名长工一样:甲长工不用努力,就能有好收成,因为他靠着“肥田”;乙长工累死累活,到头来收成少得可怜,因为他只有一块“瘦地”。
前几年,电商行业刚发展起来时,部分电商平台,光是客服人员就能月入数万。可是,随着行业红利的退去,这些客服人员失去了“肥田”,收入直线下降。
一些客服人员的“胃口”被养起来,再也无法接受低薪酬,于是辞掉工作,希望另谋高就。可是,再也没有哪个行业会用几万的月薪养了。
人们意识到,只看结果,往往很难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准确的评判。
于是,人们对绩效的看法逐渐发生了改变:
所谓“绩效”,是“绩”和“效”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绩,指的是业绩、成绩,也就是结果,是产出;
效,是指效率、效能,是执行工作的情况,是工作的过程,是员工的投入。
这才是绩效本质。既考虑投入,又考虑产出。
只有从本质出发,才能真正衡量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和价值创造,从而针对性地给予薪酬激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薪酬。
文:转载自公众号“瀚霆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