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提交表单
老赵今年带了一个95后实习生。
这几天吃饭,他大吐苦水:现在的年轻人真的难带!
他说,有一天实习生写了一篇稿子,改了百八十遍还是没过。
最后自己看不过去了,摆摆手让那个实习生去做别的工作,然后自己花时间重新写稿。
我听完跟他讲,从你开始把实习生的活儿抢过来时,你就错了。
老赵的努力,不仅没有让实习生学到东西,也没有做到一个管理者应该做的工作。
事实上,老赵的烦恼,并不是个例。
现阶段人才市场年轻化,95后接过90后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新晋的主要劳动力。在公司涌入新鲜血液的同时,面对个人特征如此强烈的95后,企业管理者也面临着这一个问题:怎么这届年轻人这么难带?
到底是年轻人难带,还是你还不懂怎样去管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而面对更加“难管教”的95后,你需要平衡每一个要素,懂得取舍,懂得妥协,然后找到最适合当下情况的选择。
当一个领导学会让自己的员工自己做事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管理者。
你的过于努力,无法让员工真正完成工作,也无法把自己从一个执行者,跃升至管理者。
如何管理你手下的年轻人,就要学会让年轻人自己做事。只有真正当他们搞懂了这件事情,才能真正去做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只有这样,以后他们才能协助你进行工作。
面对着员工交上来的工作成果,很多的管理者,在叹了99次气后,总是忍不住出手。
但是如果你真的去替代员工进行工作,那么你依然没有跳出个人贡献者的思维定式,这不是一个管理者应该做的事。你所认为的“自己辛苦一点算了”的想法,不仅无法让你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还会让你的员工没有办法得到成长。
对于经验甚少的年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去做事,而作为管理者,所做的就是指导和监督的工作,而不是代替你的员工。不做不该做的努力,给习惯自由的年轻员工一个适度的学习空间。
学会适当地放开马儿的缰绳,让他们自己往前跑一跑。也只有这样,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才可能在一次一次实践碰壁中摸索到规律。这就应了哲学中的一句老话“实践出真知”。管理者在这个时候就做一个尽职的牧马人,既要让马儿跑,也要注意事情的边界,不至于让马跌落悬崖。
作为管理者,不要想着替代马儿跑,要记住自己的身份,从个人奉献者的角色脱离出来,站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指导、提醒经验甚少的年轻人,也要相信自己的下属。或许凭着对这个世界的不同理解,这群稚嫩的马驹也能带你到另外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也说不定。
年青一代,他们大多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接受海量的信息,以及互联网给予的高度自由的表达权力,个性突出、自主性强是他们的主要特点。
95后,想法多,但是经验少,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往往会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甚至很多时候,他们会因为受不住公司的“管教”,秒速递上离职申请书。
相比于前辈,有着“秒辞一代”称号的95后显得更为“任性”。
这种任性是有底气的。95后兴趣广泛,也更愿意投资自己,“考证”、“上网课”……互联网的发达令知识共享变得更方便,注重个人兴趣、敢于尝试新东西、追求自由成了他们区别前辈的最大的特点。
这在以往的管理模式看来,“自由”的95后在一堆规章制度中似乎天生就格格不入。但是仅仅依靠制度的管理,是一种冷冰冰的程序。想要管好年轻的95后,就要学习怎么抓住人心。
如何才能赢得人心呢?
一句话:理性对事,感性对人。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需要在理性和感性之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理性对事,意味着你需要在企业这个系统中,担任一个维护者的角色。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期、正常地运转,就需要规则和制度的支持。比如说阿里巴巴的红线,不仅是对违规者的处罚,更是对其他员工的提醒。
但是,就像我们大家都清楚的一句话:人心都是肉长的。完全冰冷的制度是不可能帮助一个企业长期健康地发展,企业中的人情味,才是将员工和公司连接在一起的凝结剂。
有个笑话是这样的,有个人想到开个火锅店,为了“打探敌情”进了海底捞当服务员。一个月后,他的朋友问他火锅店准备开了吗?他义正言辞地说:这怎么能行,我怎么可以离开我的家人?
从这个笑话中,海底捞员工的忠诚度可见一斑。而一个人也只有感受到一个企业的人情味氛围才会有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事实上,管人指的就是在企业工作中以人为核心,通过推动人来达成对事的运作。
在企业里,一个只会管事的人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主管”,而一个真正会管人的人才能称得上是领导。管人归根结底就是管心,管好了人心,才能人心所向。
在理性和感性的对抗中,管理者要有自己的尺度,不至于太较真将员工赶跑,也要适当柔软,让员工感受实实在在的温度。
管理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端水艺术家。在面对企业的管理问题时,要从一个执行者,跃升至管理者,也要在理性和感性中取得平衡。